当今社会,金融活动日益频繁,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诸多风险。非法集资作为一种典型的金融诈骗行为,正以各种伪装悄然渗透,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非法集资活动开始更多地向养老、新能源、数字金融等领域蔓延,其手段不断翻新,欺骗性、隐蔽性更强。
一、非法集资的常见手法
非法集资常见手法包括但不限于:
1.承诺高额回报: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以高息红利为诱饵,吸引投资者上当。
2.编造虚假项目:借种植养殖、项目开发、生态环保、养老投资、虚拟货币、数字藏品等名义,捏造看似合规的外衣。
3.混淆投资概念:利用电子黄金、网络私募、区块链等新名词迷惑公众,假称为新的投资工具或金融产品。
4.造势宣传包装:聘请明星代言、名人站台,在各大众媒体发布专访文章,进行社会捐赠,制造虚假声势。
5.利用亲情诱骗:不惜利用亲情、地缘关系,编造自己获得高额回报的谎言,拉拢亲朋、同学或邻居加入。
其中,养老领域的非法集资多体现为:
1.投资养老项目:以投资、加盟、入股养老基地、老年公寓等名义,承诺高额回报,非法吸收资金。这些项目往往虚无缥缈,或严重夸大盈利前景。
2. 提供养老服务:以办理“贵宾卡”“会员卡”“预付卡”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承诺优先享受优质养老服务。实际上,这些机构往往不具备相应的服务能力。
3. 销售养老产品:通过商品回购、寄存代售、消费返利等方式,销售不具有实际价值或价格虚高的养老产品,诱使老年人投入资金。
4. 宣称“以房养老”:诱骗老年人抵押房屋以获得资金,转而购买其所谓的“理财产品”,最终导致老年人失去房屋还背负巨额债务。
二、理性识别与防范非法集资
1.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要冷静分析,摒弃“发财梦”,远离“高息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
2.核实机构资质:投资理财前,务必查看相关企业是否具备金融业务资质,是否经过法定注册和备案。可通过政府官方网站、监管部门(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地方金融管理局)查询核实。
3.了解投资范围:深入了解投资的资金去向、运作模式、收益方式及潜在风险,不轻信“熟人”推荐、不盲从广告宣传,对于看不懂、说不清、风险不明的业务坚决不投。
4.保护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个人身份证、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信息,不签署来源不明或存在疑问的合同协议。
5.树立理性投资观念: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正规金融机构的合规产品进行投资,弘扬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不抱侥幸心理。
三、携手行动,共同构筑防范非法集资的“铜墙铁壁”
防范非法集资是一项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社会大局稳定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肩负时代重任的高职院校师生,我们更应:
1.争做防范知识的“学习者”与“传播者”:主动学习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和防非知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相关活动,并将所学所感带回家庭、传入社区,向亲朋好友普及防骗知识,提升社会公众认知。
2.争做理性投资的“践行者”与“示范者”: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和投资理财观,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抵制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
3.争做非法集资的“抵制者”与“举报者”:自觉抵制、远离并劝阻身边人参与任何疑似非法集资的活动。如发现涉嫌非法集资的行为线索,请及时向当地公安部门或金融监管部门举报,为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老年同志要守护好我们一生的辛勤积累,不轻信高利诱惑,不盲目投资,多与家人沟通商量;广大师生要自身提高警惕,更要成为家庭防线的“哨兵”,尤其要帮助家中长辈守护好财产安全。